光伏回暖 能否走出传统“怪圈”
文章出处:万康太阳能 加入时间:2014/2/18 浏览次数:290
中国光伏产业一直都很好,一直都不好。
中国的光伏产业好是因为本身是一个环保、绿色的朝阳产业,各地纷纷发展光伏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一直以来,光伏发电已成为多地政府和企业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内容。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路似乎一波三折,愈来愈难行。光伏伏产业的产业困境已经显现。一方面,普通市民离光伏电还很遥远;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已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怪圈”。除此以外,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美国反补贴税行动的影响下,业绩明显受到影响,但却无可奈何。不仅如此,传出德国也正在计划对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令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坐立难安。
行业经历了连续近6个季度的亏损之后,国内光伏产业部分产能停产、减产甚至破产,而日、美市场的崛起使得供需失衡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产品价格企稳回升,骨干企业自2013年二季度起相继扭亏为盈。在2013年8月装机规划、上网电价和补贴资金等政策出台后,国内市场加快扩张,部分企业为了抢在年底前并网以获得1元/度的上网电价,对组件需求急剧扩大。在此驱动下,一方面,骨干企业都开足产能,同时也寻求中小企业代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积极给予本地企业优惠政策,力促其复工。产能利用不足的企业开足马力,停产企业相继复产,满产企业通过技改等手段扩大产能,市场供应正在加速。在国家启动国内应用的系列政策扶助下,仍实现整体性扭亏。
但是阴霾依然笼罩光伏产业,在遭遇低利润期、负债率居高不下、民营企业光伏电站开发受阻等“三座大山”压力叠加的情况下,2014年全行业回暖将进展缓慢,前景依然不太明朗。
中国光伏企业2014年将何去何从?分析人士指出,答案是由规模效应转变为技术效应。国外的产品就算标高价也照样遭疯抢,而我国的光伏产品低价出售,还遭“双反”调查,这就是技术差距的具体体现。
最坏的时期:中国光伏产业“怪圈”
据报道,中电光伏董事长陆廷秀认为,产业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产业步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特征的根本原因。产业成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生产线所用装备已“普通化”,2008年之前建一条生产线要选配哪些装备还是“商业机密”,而现在光伏生产装备已经“花钱就能买到”;二是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已高度“匹配”,且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电池片的光电转换率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够带动成本7%的下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部王世江说,目前无论是行业龙头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在该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不仅科技含量没有拉开差距,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缺乏差异,外观大多雷同。
在苏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赛维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主打产品均是约1.5平方米的铝框光伏组件,整体呈深蓝色,外观上十分接近。此类产品虽被细分成了多种规格,但细看产品说明,性能差别有限。而在中小光伏企业,往往只有一种“大路货”打市场。
自2007年起,中国光伏元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中国光伏元件价格一直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全行业在价格上“一路走到黑”,最终招致“双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说,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在全球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光伏企业挑起了价格战,并最终在2012年年底形成全行业亏本销售的恶果。“2012年年底时,我国的光伏组件成本约为0.7美元/瓦,当时销售一瓦组件,企业就要亏损10美分”。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说,光伏元件价格虽然跟随成本逐步降低,但始终维持着30%的利润率。这就使业界价格战此起彼伏。
最好的时期:光伏将迎来技术突破
光伏产业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价格和成本,由于光伏发电的价格高于常规能源,因此市场主要依赖于国家对光伏发电的政策补贴。近几年来,中国晶体硅光伏组件制造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围绕着降低成本的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表现在晶硅原材料制备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硅片厚度持续降低、电池效率不断提升等方面,在短短几年时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首先,硅片厚度持续降低。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有效技术措施之一。30多年来,太阳电池硅片厚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80~200微米,降低了一半以上,对太阳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优秀企业电池片厚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0微米。在不提高碎片率的前提下,如果太阳电池厚度从180微米降到160微米,太阳电池硅用量可减少10%,组件成本可下降6%.
其次,电池效率不断提高。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到目前的25%,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达到了20.3%,先进技术不断向产业注入,使商业化电池技术不断得到提升。目前量产的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达到14%~20%单晶硅电池16%~20%,多晶硅14%~16%.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高1%,发电成本可下降6%.
光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平价上网,传统能源目前的度电成本在0.4元附近。随着光伏技术持续发展,2014年度电成本已经提前3年实现,且当前行业度电成本普遍已达到0.7~0.8元,这意味着当前的光伏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一旦突破,市场需求可能呈现几何级爆发,其替代能源甚至主力能源的时代将提前到来。
最后,与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比较,随着煤炭开采量逐年增加,资源消耗导致储量减少,紧缺程度日益加剧,化石能源价格必然上涨,进而导致火电发电成本的升高。而煤炭、石油的开采、运输以及燃烧都需要广泛的人力参与,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同样是必然。外部成本方面,在考虑到火电燃烧排放的污染,特别是我国以北京为首的大型城市雾霾严重,中央政府为此计划投入1.7万亿元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部分隐形成本算进去,未来火电成本的持续上升更将是趋势性的。所以,如果将环境治理成本也测算进去,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火电成本。
政府对生态问题重视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等内容相继提出,前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这也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
分析认为,光伏产业通过这些年竞争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中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小的一个行业。通过中国政府支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未来中国光伏行业能在全球光伏市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2014:中国光伏仍在路上
“2014年是光伏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产业经历过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后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显现出来,2013年的筑底有望在2014年得到确认。
分析人士指出,2014年中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但仍将承受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产业仍将面临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仍然较难,市场供需压力仍然存在,企业经营压力不减,加上外部贸易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2014年光伏产业总体上应该会继续调整和朝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孟宪淦认为,光伏产业2014年将呈现三个特点:首先,企业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年头;其次,光伏产业将继续深度调整,产业集中度会更高,一些落后的产能继续被淘汰;再次,已经回升的价格有望继续好转。
光伏贸易摩擦等多种因素已经使得中国光伏企业不再过分依赖传统的欧美市场,而是进行多元化市场经营,转向中国国内市场以及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指标一再调高。从10吉瓦到12吉瓦,最近市场又传出14吉瓦的说法。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
数据显示,2014年,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26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0万吨,产量主要集中于江苏中能、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等几家企业。但由于国外多晶硅产品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规避“双反”关税,持续对我国进行低价倾销,市场供应量的不断增大和多晶硅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预计2014年产品价格仍将在20美元/千克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对2014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判断是,多晶硅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触底反弹;电池组件生产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逐步呈现多元化;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扩大,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
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43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28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产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
分析指出,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3GW,我国将达到12GW,大型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均为6GW左右。但由于电网建设规划尚未出台,且电站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滥批乱批电站建设,恐导致光伏电站建设与电网建设不协调,滋生限电弃光等问题。此外,分布式发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潜在风险点较多,规模化推广阻力仍较大。
但是,相关部委将贯彻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产业、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力促产业发展。 宁静。